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以外,什麼是戒律?經典就是戒律。
你們沒有研究律宗,律宗的根據是:所有經典就是戒律,每一條都是戒律。
你以為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?那個行為太有限了,那二百多條戒,大部分的行為與印度當時的環境有關,我們不會犯的。
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,我們早就犯了,連祖師爺都犯了。
環境不同,時代不同,那些戒早應該改了。
所以到了中國來,百丈禅師就把它改了,叫作叢林規矩。
但是叢林規矩到了現在,又應該改了。
要改的地方很多,時代不同了,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。例如,過去叢林和尚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,現在行嗎?這些都是生活行為,很多需要變動,這個不是真理。真的戒是什麼?此心是真戒,念念,念念随護行為。
進一步說,真正的戒是“樂堅持戒,樂忍辱柔和”。尤其在團體生活中,幾個人能夠修到忍辱?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,給人家好看,認為這樣才夠英雄,其實處處在造孽。
性情要柔和,做得到嗎?性情柔都很困難,和就更難。
我常觀察一些人,一有什麼達不到他的所望,那個眼神都橫起來變成毒蛇了。
告訴你們,眼跟心是連在一起的,就是起了這一念的因,在你的阿賴耶識就有了嗔毒的種子!就不得了啊!所以,學佛不是光盤腿盤得好,這些行都是戒,做不好都不行。
而且不隻是,還要樂于,做到了就是樂堅持戒的成果了。
“樂勤集善根”,這個和上面都是連着的。堅持戒做到了,修養由外再打進來,由忍辱達到内心的柔、和,沒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氣,個個喜歡。
學佛的人有一句話,未曾學佛先結人緣,就是學佛第一步要廣作布施,先結人緣,然後結一切衆生緣。
但是許多人不自我反省,看到任何人都讨厭,人家看他也讨厭。為什麼不得人緣?
因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夠,多生累世不修忍辱,不得柔,不得和,因此在輪回中慢慢打滾吧!功德不會圓滿。
心性能夠修養到柔,柔而到達祥和,那就人見人愛,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境界,功德圓滿。
要樂于在這一方面修,才是佛道。
我們曉得,一切衆生平常日用之間,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。
前面講過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,都講戒律的。
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《太上感應篇》這兩本書。
我小時候讀書,書桌子旁邊有一張紙,叫做功過格,這個紙上有很多圈圈,一個月一張。
每天檢查自己的心念行為,有不好的,就拿黑筆在圈圈裡點一點,有好的,就拿紅筆在圈圈裡點一點,然後定期檢查,到底是黑點多還是紅點多。
我小時候家裡請了位秀才先生,按那時的說法,我家是東家,他是西席。他是洋人,可是從不說洋文,每天除了教我讀書就自己讀《金剛經》。
他是吃素的,所以我母親每天都為他準備齋食。
我常常覺得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,覺得奇怪,就問我母親,她說一定是先生的牙齒松了,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縫裡我才聞着香。
我後來上課時仔細觀察先生的牙,果然如此!這是一笑。
但是他很誠心,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過年,他在自己房間裡讀過經之後,供上祖宗牌位,供上菩薩,拿出功過格,很緊張地看着,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,一面罵該死!該死!我看是黑點比紅點多的緣故。
我那時好奇,是從門縫偷看先生才看到的,這是确确實實的事。
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《太上感應篇》,我現在都還保存着。像這樣修持,叫勤集善根。
善要下根啊!我們有時候也動了善念,動了善心,但是不入根。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左不過重頭再來 女尊之夫郎在懷 農家香娘種田忙 重生七零:改嫁悍夫後我多胎了! 櫻桃大佬他又甜又軟 規則怪談:要求我張三遵守規則? 我是隻正經狐[穿書] 真有神仙麼 神石戰紀凡人的逆襲神話 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,我怒嫁反派 全民轉職:開局覺醒酒劍仙! 八十年代真千金 嬌妻重生後,盛先生不偏執了 徐徐情深 一夜宿醉後,我被大叔罰了100遍家規+番外 民國諜王之我能搜集記憶碎片 我家夫人病好了 (綜漫同人)披上原神角色皮穿越異世界番 一胎三寶:大佬媽咪飒爆了 上山打野豬的第一本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