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本身就是大徹大悟,就是道,但是道的相分,不是見分,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,都是道變出來的現象。
能變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,但誰也沒有迷過,哪一個不悟啊!哼!可惜你彌勒不悟。
這好像當年有和尚問我為什麼不出家,我說我從來也沒入過家,從哪裡出啊?一出一入隻是衆生自己的分别而已。如果彌勒你将來得了涅盤,一切衆生同你一樣,也可以得涅盤。
注意哦!真正佛法在哪裡?涅盤是這個道的果,你現在正在涅盤中而不知啊!一念不生全體現,萬念皆生也全體現,現有的現量境就是這一點境。
一切衆生從出生到現在,本來是不生不死的在寂滅中,哪裡還要求一個涅盤滅度呢?學佛求道最後的果位是證得涅盤。
涅盤很難翻譯正确,所以不翻,普通解釋成圓寂、滅度或寂滅都不全對,都隻是片面的。譬如極樂世界,極樂、光明、清淨也都是涅盤境界。
涅盤是本來清淨,本來至善至美不生不滅的,其中包括的意義太多了。
如果翻成中文的圓寂、滅度或寂滅,結果我們就把人死掉,當作涅盤。
死是生死,不算涅盤。人死了,自性沒有死啊!《心經》上說:“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”,就是涅盤。
維摩居士就罵彌勒,你在這裡給天人說什麼法啊!真正的佛法不可說不可說,個個都是佛,你不要在這裡誘騙天人了,你勸他們發大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但是實在無心可發,一切衆生此心本是大乘心,心性之體本來不生不滅,哪有退掉道心的人?但是我補充一點,他這是講心性的體,至于我們這些衆生,并沒有證得心性之體的,就不要吹了。
發心是佛教的名詞,悟道了才真叫發心,是發明心地,不是叫你出兩個錢,那個是發的出錢心。
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明自己的心地,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
講到這裡,我特别要插進來一個話題,人們平常學習或是聽修證方面的課程,像是禅觀、唯識,這些修證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難,為什麼《維摩诘經》說得那麼容易,大家也覺得一看就懂了?記住網址.oq.
首先要注意這個問題,不然都搞錯了。
《維摩诘經》所講的都是第一義,用現代話講,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種,等于是禅宗所講的頓悟成佛法門。
在這部經裡,佛的十大弟子,都已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,他們還都受維摩居士的訓斥,挨了罵,道理在哪裡?是見地的問題。
我們學佛有見惑和思惑的問題,思惑是思想的結使,是障礙迷惑我們的,有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是靠做功夫修持,漸修而斷的。
見惑有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、邪見,就是見解上、理上不透徹,不是修所能斷的,是要靠慧來斷。
不是你功夫修得好,佛念了多少,打坐坐了一萬劫,隻有智慧、見地不到,是沒有用的,所以見思二惑怎麼才能斷除,要搞清楚。
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,學佛也學得很誠懇,都很對,但是不能算他悟了,因為見惑沒有斷,智慧沒有成就,就不可能證到菩提。
思惑靠修所斷的,雖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禅定。
縱然修到四禅八定,境界之好,當然是很不簡單了,但是并未究竟超越三界;再進一層來說,修到現生小乘阿羅漢入滅盡定,幾乎是超出了三界,但還非究竟,最後還要回轉過來,回身向大乘再學。
所以大乘的經典,像《金剛經》《楞嚴經》《法華經》《維摩诘經》《華嚴經》等等,多半的記載是偏向于見地方面的事。
(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!)最近轉碼嚴重,讓我們更有動力,更新更快,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。謝謝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規則怪談:要求我張三遵守規則? 全民轉職:開局覺醒酒劍仙! 八十年代真千金 神石戰紀凡人的逆襲神話 真有神仙麼 農家香娘種田忙 一胎三寶:大佬媽咪飒爆了 徐徐情深 嬌妻重生後,盛先生不偏執了 左不過重頭再來 女尊之夫郎在懷 (綜漫同人)披上原神角色皮穿越異世界番 民國諜王之我能搜集記憶碎片 重生七零:改嫁悍夫後我多胎了! 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,我怒嫁反派 上山打野豬的第一本書 一夜宿醉後,我被大叔罰了100遍家規+番外 櫻桃大佬他又甜又軟 我家夫人病好了 我是隻正經狐[穿書]